水翁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文脉绝色鹰潭那些令人一眼惊艳的文物 [复制链接]

1#

中国风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可以是一抹艳红铺江海描画人间正气

也可以是一束金光托起云映照白玉无瑕

还可以是一片紫韵翩翩舞晕染山川优雅

更可以是千年流传下来的文脉和精魂

或端庄或明媚,或骄傲或谦逊......

优雅自如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

鹰潭市博物馆馆藏的惊艳文物

感受千年文脉,爱上绝色鹰潭

窄边轮,高廓,形制大而规整,制作精致。当面完整,后存小段背瓦。面施绿釉,釉面光润,色泽鲜艳,釉层下施化妆土。当面局部脱釉,泥质陶胎。龙体转绕呈升立状,体态浑圆,身覆片状鳞甲,龙身周围饰有云纹。龙首向右微扬,怒目圆睁,额头饱满,长角后仰,鬣毛后飘,龙嘴闭合,嘴下垂须飘逸,厚鼻头,鼻孔粗大。足部较细,肘部有毛卷曲,四爪,左前足伸至颚下,左后足肘部贴近龙尾,尾部细长,自然卷曲至首下。

大上清宫遗址出土了大量历代建筑构件,构件的装饰纹样中龙纹样式丰富,达15种之多。此件龙纹瓦当为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当面完整的清代绿琉璃瓦当,是清雍正九年大上清宫大规模修扩建时期的遗物,此次大修,是大上清宫建筑规模上的一次巅峰,而在建筑的装饰艺术上,则更多的运用龙纹凸显出皇家宫观的宏伟与不凡。这类龙纹显得较为灵动,特点上颇具宋元龙纹风格,有观点认为地方做法中纹饰的刻画运用具有一定延后性,但大上清宫历史上的营建,多用北方工匠,故也有因地制宜,追慕古风的可能。

清·《重修龙虎山志》

“三清阁覆以碧琉璃瓦”

据清代《重修龙虎山志》记载,宫内三清阁覆绿琉璃瓦,结合出土探方位置,此件瓦当应是三清阁瓦件,依其尺寸推测三清阁为清代五样琉璃瓦面建筑(我国古建筑形式上,“样”为类型名称,由大到小分有一至十样,一般“一样”与“十样”不用,据《清式营造则例》,琉璃瓦型号有“二样”到“九样”八种,一般常用“五样”、“六样”、“七样”三种)。

目前该瓦当选借至江西省博物馆赣地宝藏展览中展出。

模制,内中空,夹砂陶胎。整体保存较完整,尾部略缺损,坐瓦大部分残缺。狮呈蹲坐状,面部神情威严,眼视前方,颔首压眉,嘴微张,獠牙外露,腮颊微鼓,脸后鬃毛翻卷,首后鬃毛卷曲状下披,秀耳上扬,呈显灵动,下颌垂须,厚鼻头,四腿均饰有飘动状火焰纹。通体施黑釉,釉色杂而不纯,呈黑褐、酱褐色。

屋脊走兽又称蹲兽,俗称小跑,常见于官式建筑庑殿顶的垂脊和歇山顶的戗脊上。该件狮子出土于大上清宫遗址,大上清宫是明清皇家宫观,属官式建筑,其遗址出土了较多屋脊饰件。在明清官式建筑上,对屋脊走兽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要求,一般为单数,呈三、五、七、九分列,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以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关于脊瓦琉璃饰件的规定排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从制作细节及釉色上推测,该件屋脊兽应为等级较低的附属殿宇屋脊装饰物。

盘口微撇,浅弧腹,圈足,造型规整,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口沿青花双圈,内壁以红、绿、蓝等各色彩料绘制缠枝花卉一周,盘心青花双圈内,主题图案以青花及红绿彩绘制蛮人进宝场景,或称“八蛮献宝图”,主图中央一只满身鳞甲之红鬃瑞兽背驮一盏巨大的风灯正缓步而行,前后各有一位衣着发髻带异域之风的男子手捧宝物伴侍随行,前人尖帽大氅,回头盼看身后瑞兽,后人赤身短裤,手持灵芝,周围以各色彩料绘制洞石、花草,空中五色祥云缭绕,场面幽静怡然,画风朴丽。主图笔触流畅,形象生动,布局繁密,釉下青花发色浓丽,釉上黄、红、绿彩色泽鲜艳,主题纹饰借“风灯”谐音“丰登”,寓意祥瑞。盘外壁绘两对风灯,间以金锭、珊瑚等各式杂宝纹,底心青花双圈内署“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端正,笔划顿挫有力,为万历官窑器物之典型款识。

万历五彩素以色彩浓艳,画风写意闻名于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将发色苍翠的回青料与釉上彩料巧妙搭配起来,形成一种交相辉映的强烈美感。

《明史》礼志大宴仪中关于八蛮献宝舞的记载

《礼记注疏》中关于八蛮的记载

《明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中有载:“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八蛮献宝舞。”八蛮进宝图在瓷器装饰上的出现始于明代万历时期,图案显示的此种礼仪,实际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王朝国力鼎盛、太平盛世之景象。《礼记注疏》中记载“八蛮”:“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樵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其中天竺为印度,跛踵指越南,其余皆无可考,后世则常用“八蛮进宝”比喻国富民强,万国来朝。

鹰潭市博物馆馆藏此盘胎体质坚致密,胎壁厚薄适中,釉下青花浓重,釉上五彩鲜艳,画面形象生动,色彩雅致明泽,呈现出当时异域各国来朝进宝的场景,为万历官窑精细之作。

侈口,口沿外撇,斜弧腹,圈足。腹部有六道棱槽,器身俯视呈六瓣花口式。器身宽且浅,环形小耳上有平出的一片锯齿状指鋬。胎质灰白坚致,内外施青白釉,圈足内无釉。

这种带指鋬的单把杯名为“屈卮”或“曲卮”,其造形源自于金银器,意为曲柄的酒杯,是汉唐以来受中亚民族影响的一种酒器。唐代诗人李贺《浩歌》:“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孟郊《劝酒》诗云:“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有此类花口式金银器皿(伎乐纹八棱金杯、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屈卮在唐之前杯身较瘦高(参考:内蒙古博物院藏辽八曲人物纹金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辽嵌松石錾花八棱金杯等),宋代瓷器则多作宽矮形(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定窑酒卮、湖州市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釉如意耳瓷把杯等),宋代《东京梦华录》对内廷宴会上的此种瓷质屈卮有如下记载:“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手把子”。

《东京梦华录》

关于屈卮的记载

两宋时期,在一些高水平的窑口中常生产如花口碗、盘以及屈卮等仿金银器器形,这类器物一般品次较高,多为特权阶层使用。馆藏此杯带有明显的西域金银器遗风,属于中外文化交融影响的产物。

杯口形态呈菱形18瓣菊花状,口沿涩胎,斜弧腹,高圈足,足底外撇成喇叭口状,圈足底部有一鸡心状凸起。杯内底模印一朵花卉,六瓣绽放,花瓣相叠,曲线流畅,意趣盎然。内外施青白釉,釉质滋润,匀净细腻,青白釉在起伏变化的造型中或铺开或沉积,筋线凸处色淡,至花瓣处略显深沉,浓淡相宜,富于变化。整器造型巧妙,给人以高雅感。

纹饰示意图

此类器形多仿金银器,唐代中外交流频繁,大量带有萨珊波斯、粟特等中西亚民族文化风格的金银器流入中国,盛行一时。宋元以来,陶瓷器常模仿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元素,产生了各式花口碗型。此类器型具有异域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西方文化艺术碰撞融合的产物。

奉文堂藏宋代青白釉菊瓣碗

与之相似的器具还见于香港邦瀚斯“古雅致臻——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拍卖专场中的一件北宋青白釉花口菊瓣碗。同以菊花形状为器形的,还见于大英博物馆藏花口菊花瓣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海1号”出水菊瓣纹印花盏等。

圆形镜,伏兽钮。镜面平整光滑,镜背为凸起的连珠纹圈环分成内外两区,镜面由内至外共饰三层纹饰,内区纹饰作高浮雕海兽与葡萄,环绕兽钮饰五只海兽,形态舒展、情态各异。外区葡萄枝叶缠绕,鸟雀穿梭其间。外缘饰云纹一周。

《尔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国子监大字刊本)卷下释兽关于狻猊的记载

海兽葡萄纹是唐代铜镜重要的主题之一,此类纹饰的铜镜又称为瑞兽葡萄镜、狻猊葡萄镜、海马葡萄镜等。海兽或为狻猊,《尔雅》:“狻猊,如虦(zhàn)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葡萄又作“蒲桃”,象征多子多富。唐代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葡萄、狮子均来自西域,在长安等地较为常见,故唐镜中常见狻猊、葡萄作为创作题材。海兽葡萄镜融合了中外文化的诸多要素,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

据考古资料显示,海兽葡萄纹铜镜最早见于唐高宗时期的墓葬出土,盛行于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之后逐渐衰微,后世亦有仿造。

束口,斜弧腹,矮圈足。胎质灰白,内外施黑釉,内满釉,外施釉至腹中部,外壁有流釉现象。口沿因烧制时釉水向下流动,釉层变薄而呈褐色,内壁金绘放射状线条,形若兔毫,线条纤细均匀,整体似菊花纹。

遇林亭窑址位于福建武夷山市,是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系窑址之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其烧制器型以碗、盏为大宗,具有精粗兼备、黑青并烧的特点,其中黑釉盏多为束口,造型简朴,胎骨粗厚,釉色光洁,少见釉滴珠。“描金、银彩”的黑釉盏是遇林亭窑的代表作,其装饰技法是在烧成的盏心及内壁釉面上描绘花鸟、山水等图案或诗词文字,宋时已远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是宋代茶盏中的珍品。此类器具,在武夷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日本根津美术馆等均有收藏。

此盏器型规整,品相完好,工艺精湛,体现古人对茶具制造的实用和审美要求,反映出宋代茶道之风的盛行。

圆形镜,银锭钮,凹面缘。镜钮左侧一仙人端坐,圆形背光;右侧竹林下立一童子,双手托盘,内盛美食,天上仙鹤飞翔,岸上灵龟爬行。竹枝旁长方框内两行纵列楷书十字铭文:“湖州府仪凤桥南孙家造”。此镜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刻画生动,寓意吉祥,规整完好。镜背纹饰体现龟鹤同春、得道成仙之意。

纹饰示意图

晋葛洪《抱朴子》

“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湖州是宋元时期最为著名的铜镜产地,从目前考古及馆藏资料来看,湖州镜发现的区域非常广泛。晋葛洪《抱朴子》有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龟鹤仙人故事是宋代以来流行的铜镜纹饰题材之一,这可能与宋元时期的崇道之风盛行有关。据目前考古出土资料来看,大部分此类铜镜的表现手法是以仙人、童子、龟、鹤、青松或修竹组成几种类似的图案。

盘撇口,浅弧壁,大圈足。胎质坚细,彩釉明丽,纹饰吉祥,为乾隆官窑制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青花绘画装饰。口沿青花双圈,盘心双圈内满绘折枝九桃纹,虬枝苍雅,硕果细叶,桃实饱满,逼真自然,错落有致,写实鲜活。外口沿及壁底绘青花双圈,外壁通绘缠枝牵牛花纹,风姿各异,繁杂有序,层次清晰典雅,气质清新。足壁饰青花双圈,圈足内满施黄釉,外底心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器青花苍翠,黄釉浓艳,对比强烈。此盘造型周正,纹饰构图疏密有致,绘画精细流畅,以点染的方式模仿明早期青花沉积与晕散的效果,色彩浓淡相间,蓝色青花在黄色底釉的映衬下,更显清新悦目。

黄地青花九桃纹盘外底

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九桃纹多见于盘、瓶,寓意蟠桃献寿、九福至尊,其意源于《齐民要术》:“东方种桃九根,宜子孙,除祸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绘桃质九颗,连带枝叶者谓之九桃,康窑大瓶价亦不资,此后九桃瓶、罐、盘、盌代有踵作,雍正九桃盘多作豆彩,又兼外绘团鹤者,亦足珍也,又有八桃及二十余桃者”。牵牛花俗称喇叭花,别名“朝颜”“勤娘子”,牵牛花纹流行于明清时期,主要作为辅助图案见于彩绘纹饰中,且往往因装饰技法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饮流斋说瓷》关于九桃纹的记载

黄地青花的装饰极具特色,始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较多,清代延烧。《南窑笔记》记载:“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此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清代雍乾时期慕古风行,此种工艺亦有仿制,器型较之明代丰富,乾隆时期更在延续的基础上在纹饰等方面小有新意。黄地青花瓷为明清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创烧以来一直是官窑中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

同类盘见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亦见于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嘉德秋拍等多个拍卖会。

中国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小谭想,中国风是传承,是延续

是古与金的碰撞

是文化和艺术之花的再次绽放

来鹰潭,来鹰潭博物馆

品千年文脉,赏绝色鹰潭!

(资料素材来源于鹰潭市博物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