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翁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腐乳霉变豆腐做的,吃了怎么会对人体有好 [复制链接]

1#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题记:豆腐乳是臭豆腐的一种,豆腐做的。把老豆腐切成片方寸丁,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发霉,霉毛长到小白兔一样后,拿出滚满酒、盐和辣椒面,码入坛子,盖上盖子,一边放10天后就可以吃了。奇怪的是,腐乳是发霉的豆腐,做了腐乳却不再继续发霉,还放不坏。只要不感染,三年五年都好好的。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美食密码,实在值得探究一番。

“食腐”与“嗜臭”

——美食的完整概念,包含有两个极端部分:特别喜好的食物和非常厌恶的食物。

所谓美食,一般的理解,就是美好、美味、爱吃的食物。但在人类饮食构成里,这个美味只能算一半,需要搭配另一半,才能完整解释美食。这里有个奇特的现象,人们对对待美食,喜爱的形式存在明、暗两个极端。

先说明里极端状态。譬如网红食物,明面上的大肆张扬好吃的不得了。听到的人都要去排队打卡,非吃到不行。其实真的不怎么好吃,甚至很难吃。为什么会大卖成网红?就是勾起人们的好奇,都要尝一尝。你想想,十几亿人口,万分之一的人去吃一口,商家就发了。所以,就有商家用这招,把一些没人说好的商品,甚至假冒伪劣,只要吆喝到位,行话叫包装、广告足够投放,必然的个个卖得火爆。

再说暗里那条线路。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指的就是这个层面。真正好吃的美食,恰恰不张扬,甚至闭口不提,但是吃货都知道,非要吃到不行。譬如臭肉臭豆腐,最早的历史文献,从《周礼》到清《随园食单》,所有关于美食的记载,只字不提臭肉、臭豆腐食谱,即便是臭蛋也美化成变蛋,不说臭。显然与人类自古爱吃臭味食物的事实不符。

到了清朝了,明明的臭豆腐早已天下美食,北京的王致和、长沙的火宫殿、安徽、滇南、绍兴,都有本地流行臭豆腐。《随园食单》,记录的豆腐食谱16种之多,偏偏没有臭豆腐。这就不是袁枚的忽略,而是证明着腐臭食物的文化定位,再好吃也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属于明于心不明于口,心里记挂,不说出来。

——食腐、嗜臭是人类天性之一。

不仅是人类的天性,而且是动物的天性。这个毋须考证,所有动物都存在食腐现象。这个所谓的天性,是长期物竞天择的结果。是生命体就不能断顿不吃食物。可是嘴不可停而食物却无法随时保证得到。在没有粮食生产之前的史前年代,饱一顿饥一顿是常态,有了食物饱一顿,没了就饿着,多余的放坏了也得吃。

在动物的食物链上,排序为:新鲜食物、变质食物、替代食物。肚子饿了,有鲜肉不吃放臭的肉,有臭肉不吃草根树皮。这种选择,就是物竞天择,不吃会饿死。久而久之,形成了生活的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的基因部分。

——外国人吃腐臭食物比我们厉害。

都知道鲱鱼罐头吧?瑞典的传统美食。臭到什么程度?能把吃屎的狗熏到呕吐,把吃鱼的猫熏到晕倒。很多国家把它纳入法律,公开场合,吃它犯法,不准带上飞机,不准进口。可是很多人爱吃到痴迷,离不了。我们说自己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可是人家说自己的鲱鱼罐头,闻着臭吃着更臭。就知道臭到何等程度。据说臭味也有计量单位,叫“au”。鲱鱼罐头为au,臭豆腐au,如此看来,我们的臭豆腐根本不值一提。就是相邻韩国的名贵大菜,生魟鱼片,也有au,对人体的刺激比辣椒还厉害,闻到就涕泪长流止不住。

“腐烂”必有“腐臭”,“腐臭”未必“腐烂”

——饮食文化的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知识隔离”现象。

对同一事物,科学领域和生活实践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是存在知识隔离。或许是实践没有解释科学的概念,臭肉臭豆腐就是例证。

科学的解释,食物的腐败有两个阶段,开始臭而不腐,后来腐而必臭。生物学对第一个阶段还有解释,不叫腐坏,叫发酵。这个阶段,微生物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产生另外的营养成分。譬如臭豆腐,益生菌分解豆腐蛋白为氨基酸,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所以,臭豆腐就有了鲜豆腐所没有的营养。第二阶段的腐败就完全改变了食物的性质。经过第一阶段的腐坏,任其继续下去,微生物分解出的营养物质再被分解,就真的腐坏,营养物质变成了有毒物质,不能吃了。所以,人类的智慧就在于:让食物腐坏一会儿,然后及时打住,就成了带着臭味的美食。

——没有腐坏就少了一半的美食。

举三个例子:

●“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造酒始祖,夏代的杜康,就是发现剩饭的神奇变化。吃不完的剩饭,放在桑树洞里,变成了美酒。

●孔子同时代的范蠡,发迹之前给一大户人家后厨打工。少不更事手艺差,只烧火做饭还经常的夹生。为避免主人责怪,把不能吃的饭食藏在厨间柴草里。几天后发了霉被主人发现,责令其亮出示众,并责令他把发霉的饭食变回能吃。也是吉人天助,他装入陶盆拿到外面时,撒一把盐里,碰巧下场大雨,盆里有了水。然后大太阳下晒了,没几天盆里就漂出了酱香。于是有了素酱。在孔子说的“无酱不食”时代,多种酱都是鱼虾肉类,只是上层社会享用的,老百姓吃不起。有了素酱,解决了百姓吃饭大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发迹前,讨过饭。一次没讨到食物,饿极了,在栖身的破庙草窝里,翻出不知那一天藏着的几块豆腐,都已经长满了白毛。就那也是豆腐,支起一块破缸片,生着火,用上供菩萨的灯油煎了。想不到的格外香,吃了难忘。于是有了美食谱毛豆腐。

——闻着臭吃着香的奥秘。

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臭肉臭豆腐,为什么会有闻着臭吃着香的特性。因为食物前期的腐坏,并不是真的腐坏,而是“发酵”过程,食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个过程中,益生菌通过对食物里蛋白、碳水的分解,变成了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豆腐,具有了动物肉才有的氨基酸。换句话说,臭豆腐有了肉的某些品质。不过细菌在分解蛋白的同时,会释放一种硫化物,成为臭味的来源。实质上,臭豆腐更营养了,都是人体需要的物质,所以吃着比鲜豆腐香。被人体需要的物质,存在你想吃的食物里,想吃的食物,必然爱吃。这就是人们爱吃臭豆腐的奥秘。

臭豆腐的生世

——先有豆腐。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无意中发现的,但不是他的发明。

豆腐的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公元前-前年),一个居闲的亲王,不让过问国家大事,就潜入八公山修仙炼丹。历史记载是他这期间发明的豆腐,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后来有人考证,豆腐并不是他发明,而是他的姨娘雍姑。他的父王刘长在汉文帝六年谋反失败,文帝念其手足之情,没有要他的小命,流放邛邮面壁思过。他行进到雍店,看上饭店老板的女儿雍姑娘。于是不走了,娶了雍姑娘。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郫县花园镇,刘长终老在此,埋在这里。

当地有个传统生活习惯,不喝茶水,常年以豆浆代茶。雍姑后来年老体衰,牙齿松动,嚼不动焦硬食物,却无意中发明了滑嫩细软的豆腐。她在一次喝豆浆时,不小心泼进了一些咸菜汤。不一会豆浆却有凝固成花,食之滑嫩如脂。又想着如何挤去多余水分,就包进布里,压了一晚。第二天早起,打开一看,果然成块,于是有了豆腐,正合老年人胃口。刘安例行拜望雍姑时见着,惊喜非常,听了雍姑说了事情的经过,连呼:“离奇(黎奇)!离奇(黎奇)”。刘安是王爷,豆腐最早就叫了黎奇。后来有文人送雅号,叫淑乳,最终还是用了老百姓的称呼,就叫豆腐。

——有了豆腐才有了臭豆腐。

从淮南王刘安起,豆腐先后在三个地方发扬光大:

●华东地区。五代的陶谷写有一本名著,叫《清异录》,载有

时蕺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一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汉时安徽地区吃豆腐成了常态。豆腐的另一个称呼“小宰羊”也由此而来。

●华北地区。除有出土的东汉打虎亭壁画,有完整做豆腐流程的文物为证,宋代陈敬在《陈氏香谱》里,记载有河南普通官员的供给制内容:

日给猪肉一斤,豆腐二块,青菜一把。

●南方地区。陆游在他的《山疱》里还沿用豆腐老称呼:

旋压黎奇软胜酥。

而且在《邻曲》的“洗脯煮黎奇”,对黎奇一词,诗后自作了“蜀人以名豆腐”的注解。

豆腐是高植物蛋白的富营养食物,很容易腐坏。如今还是,买回传统的手工豆腐,常温下放到第二天就外层起黏,开始了霉变。如果做臭豆腐,3-5天就能完成霉变,长满白毛,然后用酒和盐滚了,装入坛子,一周后就好。没有考证过臭豆腐起源地,但有人考证过嗜臭文化,认为长三角为发源地。这个说法可信,该区域湿热气候,食物不好保存,容易发酵变质,而且豆腐就发源这里。可以说,臭豆腐其实就是豆腐的伴生品,不会晚多少年。

——臭豆腐臭遍天下。

到了“天下皆豆腐”的明朝,文献上才出现臭豆腐。学者李日华的《蓬栊夜话》,在叙述“歙人制腐”提到臭豆腐:

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过,如制馓法漉出,以他物芼烹之,云有黝鱼之味。……然余尝一染指,直臭腐尔,未睹其神奇也。

这个臭豆腐是安徽的毛豆腐,传说里朱元璋发现的,其实早他八百年就有了。

豆腐乳的故事就比较真实了。安徽仙源县人王致和,康熙九年(年)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也不愿回去,留下京城,做豆腐为生。后来无意中发明了臭豆腐,又有了机会进贡朝廷,被慈禧太后钦点,赐名“青方”,于是名声鹊起。

想来臭豆腐不是他的发明,至多是受到家乡臭豆腐的启发。这个期间,臭豆腐已经臭遍天下了。有名的安徽毛豆腐、长沙臭豆腐、绍兴、云南,各种品类,万变不离其宗,闻着臭,吃着香。

豆腐乳的古法制作

不论毛豆腐、臭豆腐、豆腐乳;也不论卤水泡、稻草捂;还不论选用辣椒、盐、酒、香料什么;更不论生吃、油炸、香煎。臭豆腐的制作原理相同,只是出来品味不一样。这里分享南北比较通吃的豆腐乳做法,也是古朴的做法。

●买到传统手工老豆腐。卖多卖少,根据用来装豆腐乳的器皿容量决定。然后切成3厘米见方、2厘米厚的豆腐块,均匀摆放干净稻草上,上面用稻草盖住,正常室温放置。

这样放置的原因,是让豆腐发酵过程中有散热透气的小环境,不至于捂坏,同时吸收稻草的味道。

●冬天温度,大致7天左右;夏天温度5天左右,会发酵好。以外面长毛、里面有乳化现象为好,不以天数为准。

●准备腌制配料:盐与辣椒面混合,比例自行掌握,喜辣盐就少。老甜酒,就是酵母菌失活后的醪糟。坛子一个。

●发酵好的豆腐块,先沾滚醪糟,再沾滚辣椒盐,然后码入坛子。全部纳入后,把剩余醪糟倒进去封口。然后放个闲地方,10天半个月就可以吃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