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园里牡丹花圃的牡丹又开花了,经过一夜的风雨吹打,虽然雨水尚未干去,但花朵更显娇艳。牡丹花不仅是雍容华贵、高洁艳丽的代名词,更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看着娇艳欲滴的牡丹花,笔者也忍不住赋诗了一首:
咏牡丹(无律)
牡丹仙子虽娇艳,不与百花争期先。
按时随处吐芳蕊,哪管风雨阴晴天。
几句顺口溜是不能表达出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和姹紫嫣红的,真正能把牡丹的美写出来的是李白。
天宝二年暮春的一天晚上,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玉环一同鉴赏牡丹,对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牡丹美景及绝代佳人,唐玄宗突然命李白抓紧写出七言律诗,以便贵妃吟唱。
谁知酒仙李白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于是传令官就用冷水激醒了李白,半醉半醒的李白首先写下了《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名诗。
该诗的意思是看到漂浮的云朵就想到贵妃她华美的衣裳,看到美丽的牡丹花就想到贵妃她娇艳的身材和颜容。春风荡漾,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剔透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贵妃的美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该诗以云霞、花朵衬托出贵妃容颜之美,以仙女比贵妃,以嫦娥比贵妃,人世间已无这么美的女人了,只能天界才有。如此反复对比,塑造了美丽有如牡丹般丰腴姿艳的佳人形象。
该诗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牡丹多么美丽,但是杨贵妃的美是世人皆知的,如此美貌的杨贵妃才如牡丹般丰腴姿容、娇俏艳丽,这说明牡丹更是美的无法形容了,间接的写出牡丹的无言之美。李白作为杨贵妃的铁粉,借着酒劲把对杨贵妃美艳的崇拜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吓得唐玄宗把李白流放出京,让其永不返京,以绝后患。
牡丹这两个字在八十年代曾经风靡全国,那就是因电影《红牡丹》的主题插曲《牡丹之歌》走红。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牡丹虽历尽贫寒,却把美丽带给人间。歌词及谱曲新颖别致、雅俗共赏,经唱不衰,光春节联欢晚会就唱过数次,七零后的应该记忆犹新。
牡丹和芍药长得差不多,很多人傻傻的分不清。有人说从花朵的外形去分,牡丹花型圆润,芍药花型褶皱,形态上牡丹花端庄高贵,芍药花清新婉约,还有什么芍药叶片狭长浓绿,牡丹叶片舒展分叉等等,人为给搞复杂了。其实区分牡丹和芍药关键就看一点,那就是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芍药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关键看花朵是否长在老的根枝上还是新的根枝上,长在老的根枝上的肯定是牡丹,芍药花茎都是当年生长的。
牡丹是很有气节和骨气的。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在看到后花园零落萧条时,突发奇想,命百花在一夜之间怒放。花园的众花仙不敢违命,纷纷于第二天顶风冒雪,绽放花蕊,武则天在寒冬腊月里目睹百花争艳,甚是高兴。
武则天游逛时,忽然看到牡丹花圃还是凋零着,不仅没有开花,连绿芽都没有,武则天十分生气,就下令把牡丹贬到洛阳去,牡丹刚到洛阳,便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武则天知道后更加生气,下令给予刑罚火烧牡丹,无情的大火烧焦了牡丹的枝干,但第二年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由于其凛然正气和对权贵不低头的傲骨气节,被众花神们所欣赏钦佩,均拥戴牡丹为“百花之王”。
做人就应像牡丹一样有骨气、有气节。不依附权势,不钻营投机,不阿谀奉承,不奴颜婢膝。挺起腰杆做人、坦坦荡荡做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