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翁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拉西扯话西游之开篇传统知识简介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宇宙天地观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之一传统知识简介

(黑体字为《西游记》原文。本篇余字,阅读约9分钟)

《西游记》开篇第一回说的是,天生石猴(这时还不叫孙悟空)出世了,然后他勇探水帘洞,成了猴王,又出海寻仙,得了孙悟空这个名字,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这些他赖以闯荡江湖的神通。

作者用“心性修持”来说他学本领,用“大道生”来说他学会了很强的本领。

这里用的“大道生”,显然与《老子道德经》中说的“大道”不是一回事。看正文: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一开篇,作者先作了个铺垫,来了一首诗。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

从这首诗我们看到,《西游记》,作者是把它叫作《西游释厄传》的。

中国人都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玉龙变的白马(书中有时称为玉龙,大家习惯称为小白龙),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们一路上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取经成功、修成正果。

接下来的一通论述,说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矇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以上这些对天地、时间的论述,出自邵康节所著的《皇极经世》。

康节先生创立了“元、会、运、世”这套划分人类生活的年限周期: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每元分为12会,各年;每会分为30运,各年;每运12世,各30年。

邵康节,雍,字尧夫(公元年—年),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号“康节”。后世多称为“康节先生”。

邵康节先生是北宋道士,著名理学家(又称新儒学)、易学家、术数家、教育家、诗人,总之是个大学问家,是位半仙级的大牛人物。

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理学)。

邵雍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先天图》、《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他对《周易》有着独到的理解,并对《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来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是邵雍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渔樵问对》同样是运用《易》,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的奥妙与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夫问、渔夫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目的是让樵者(读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伊川击壤集》是一部文集。邵雍一生作诗三千余首,大部分收于入《伊川击壤集》中。

上面这首诗,出自邵康节先生的《冬至吟二首》之一的前半段。

全诗为: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意思是说:冬至,正是子月(农历十一月,民间俗称“冬至月”或“冬月”)一半的时候,(《周易》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冬至这天,正是子月的一半,也是冬天的一半)。

冬至这天,宇宙万物处于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这正是一阳之气初动的时候,也就是“万物未生时”,但是万物马上就要生发了。

庖牺,就是伏羲,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据说正是他“一画开天”,创建了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太极八卦。

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在中国,历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

邵康节另一大成就,是改进《梅花易数》,使之更具实用性。

《梅花易数》也脱胎于《易经》,本来是中国古代占卜法之一,相传本是麻衣道人、陈希夷(陈抟老祖)等一脉延传下来的秘法,经过邵雍的改进,使其在占筮领域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

也是邵雍以后,人们才将这种占卜方法命名为“梅花易数”。

“梅花易”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一天,邵雍在梅花园赏梅,见到两只麻雀在枝头上争斗吵闹,后此二雀又“争枝坠地”。

邵雍见此异象,即起卦占之。最后断道:明日会有一邻家女来攀折梅花,园丁不知而逐之,邻女惊恐,自梅树跌下,伤到大腿。次日果然应验。

此后,人们便将这种断卦方法命名为“梅花易数”。

据说邵雍运用“梅花易”断卦,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时人认为他是神人。

邵雍断卦的记载有许多,而且这些卦还都有详细的解释。

梅花易数可以通过声音、方位、时间、地理、天时、人物、颜色、动植物等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一切可感知的事物来起卦,进行预测。

总之,邵康节先生是个大神级的人物。当时的一些名人,如富弼(北宋一代名相)、司马光、王拱辰(著名的“诚信状元”、欧阳修的连襟)等当世名臣,都愿意和邵雍交往。

在邵雍还不太富裕的时候,他们几个人凑钱,为邵雍在洛阳城边上买了一套庄园(北宋大臣工资高,又是几人集资凑钱,对他们每个人来说就是小意思了)。

邵雍把这里称为“安乐窝”,并自称“安乐先生”。

在民间,流传着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算卦算命如神,但那都是传说。用我们老家山东潍坊的说法,那叫讲“瞎话”,不是真的。在东北,山东人的后代,管那叫“扒瞎话”,“扒瞎”就是撒谎、瞎扯的意思。

而邵雍许多断卦的实例,是有记载的,而且有每一卦都有详解。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

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日、月、星,称为“三光”。“日、月、星”是什么,我们都知道。

那么“辰”是什么?

一般说,夜晚,仰望夜空,没有星星闪亮的地方,称为“辰”。

在经过了这若干年后,天地初开,然后有了万物,先有了无生物,然后有了植物,进而有了人和兽、禽。

这里正式提到了《易》。《易》是怎么回事,没人说得清楚。

《易》,又称《易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魏晋时,被称为“三玄”(另外两“玄”是《老子道德经》和《庄子》)之一。

《易经》到底说什么?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是把它当成一部工具书,认为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密码,《易经》是一把解开密码的钥匙。

持这种看法的,有先秦时期的阴阳家、术士以及后来的道教及民间术士。

这种是“道家易”,被道教及一些民间术士传承下来。

还有一种是“儒家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则认为它是一部思想哲学类的书,所以他们用思想学的思维来解读《易经》。

孔子五十岁时,才静下心来,攻读《易经》,还留下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和“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后来,一些儒家学者还把解读《易经》的《易传》、《十翼》,归功于孔子,说这是孔子所作。

后世许多学者根本就不承认孔子与《易传》、《十翼》有关系。

可见,这部分说“孔子作《十翼》”的儒家学者,对于“仁、义、礼、智、信”方面,做得真有些不到位,把好事都往他们祖师爷身上安,有点不要脸。

孔子学《易》,到底读懂了没有?好像是没懂,否则就不会有儒家易了。

这很可能是因为孔子最后并没有参透《易经》,于是就以思想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而从他50岁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并没有“知天命”,否则他也不会看不清天下形势,在56岁时——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年纪了,还去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思想,却屡屡碰壁。

很多古籍上有孔子见老子的记载,说孔子是向老子问周礼。

其实我们读了《老子道德经》就知道,老子最烦、最讨厌的,就是“仁、义、礼、智、信”。

《道德经》中,第18章、第19章、第38章,都表达过老子的观点。

孔子满口的“仁、义、礼、智、信”,正是老子所反感的,他怎么会给孔子讲“礼”呢?

所以说,孔子见老子,很有可能问的是《易》,也可以说是“易理”。

不过,也不知道是因为老子没好好讲,还是孔子没好好学,反正孔老夫子好像是没太学明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