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是发生于儿童的中耳炎症,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和病*等病原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或免疫反应所致。通常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全身症状。
根据病因和起病缓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中耳炎常常在48小时内突然发病,细菌和病*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可以继发于普通感冒,可伴有中耳积液。根据中耳是否化脓又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分泌性中耳炎它又称为渗出型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表现为骨膜完整、中耳积液、听力下降。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可分为:伴胆脂瘤型中耳炎:耳内流脓有特殊恶臭,颞骨CT可见骨质破坏现象。不伴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CT多无骨质破坏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小儿中耳炎的呢?
1、患中耳胆脂瘤:此类患者常常并发细菌感染,可以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外部环境因素:处于病原菌较多的环境时,儿童可能会受到感染,从而引起中耳炎。3、发育不良:牙错位咬合、腭裂等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4、此外,被动吸烟、哺乳位置不当、乳突气化不良等也可增加患病风险。
小儿中耳炎的症状
穿孔前
穿孔后
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
明显减轻或消失
耳痛
耳深部痛(搏动性、刺痛),吞咽及咳嗽时加重,可向同侧头部或牙放射;耳痛逐渐加重后可致烦躁不安,夜不成眠。小儿表现为搔耳、摇头、哭闹不安
顿感减轻
听力减退
耳闷、听力下降
逐渐减轻
耳鸣
可有
若穿耳前有,则逐渐消失
耳溢液
无
有,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黏液脓性
小儿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局部用药:耳内给予滴抗生素滴耳液,即可缓解局部的炎症、减轻外耳道的渗出、减轻鼓膜表面的充血,以减轻患儿的疼痛。2、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要治疗中耳炎好原发病,以减少渗出。3、给予喷鼻用激素:进行鼻炎的治疗的,以改善咽鼓管及鼻腔的功能。4、应用黏液促排剂,比如沐舒坦及氨溴索,还有小儿桃金娘油等。5、口服抗生素:早期合并有感染时,要进行抗生素的治疗,后期就不需要使用。
其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专业的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小儿中耳炎的预防
1、增强身体的抵抗力2、防治呼吸道感染3、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5、合理饮食6、避免婴幼儿呛咳7、避免耳外伤注意: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学龄前,其中急性中耳炎多发于冬春季节,且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0%的6周岁以下儿童至少有一次急性中耳炎病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