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收藏界的大腕儿,怎么也绕不开乾隆皇帝。
作为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他的藏品量之巨,让人叹为观止。如今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宝贝中,有很多都是乾隆的藏品。
北宋汝窑水仙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他诸多的藏品中,有一件传世宝贝——北宋汝窑水仙盆,据说颇得乾隆喜欢,被他供奉在养心殿里,还在盆底题诗一首。
这件藏品,后来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还成了珍贵馆藏。
这件北宋汝窑水仙盆,烧制于北宋时期,器型呈椭圆形,平底,侧壁为斜上敞口,底部突出一圈窄边,四角有四个云头状的底足。
瓷器底部,有六个细小的支钉,这是典型的支烧工艺。通体布满了天青色的釉层,远看如碧波荡漾的湖面,美得不可方物。
胤禛妃行乐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故宫里还存有一套十二幅清宫旧藏美人图,原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内屏风上的。
美人图中的第四幅为“胤禛妃行乐图”(又名“博古幽思图”),在图中多宝格左上角,还出现过这件北宋汝窑水仙盆的身影。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糅合了太多的美好与悲伤,它只昙花一现地存在了不到40年。
金灭北宋之后,汝窑被毁,工匠逃亡,汝瓷技艺从此失传。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的汝窑作品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出品的瓷器就已经是难得的珍品了。
而如今流传下来的汝窑文物不过百件,而像这种器型独特、保留完整的汝窑水仙盆,非常少见。
汝窑之美,美在天青。但天青釉太难烧了,历朝历代都曾经尝试复烧,但配釉不易,烧制更难,十窑九废,都没有成功地将天青色汝窑瓷烧制出来。直到现在,虽然天青釉被汝州的工匠们复烧了出来,但也没能完全破解天青釉的呈色秘密。
天青色釉经复原后仍有奇高的烧造难度,窑变不可控,而汝州每年仅4个月的适宜烧制气候和超低的成品率,让汝瓷精品依然成为少见的稀世珍品。
而在汝窑中,水仙盆的烧制就更难了。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人敢轻易去烧水仙盆。在整个行业内,能够烧制出精品汝窑水仙盆的工匠更是寥寥无几。
在陶瓷界有一个说法叫“一方顶十圆”,就是说圆的器型好做,方的器型不好做。
而水仙盆的椭圆形状属于既方又圆,制作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器型越大,难度也越大,在烧制时很容易产生形变。
年,汝瓷传承人范随州开始摸索、研究水仙盆标本,准备复刻水仙盆。
这一钻研就是6年,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几百上千次的配方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开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终于,在年9月,又是一个开窑的日子,他和妻子王振芳站在窑炉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那朝思暮盼的时刻。窑炉打开了,让许多工匠望而却步、让众多藏家望眼欲穿、闪耀着神秘的青光、如玉雕琢般的水仙盆横空出世。那一刻,他们激动落泪,汝窑水仙盆终于复烧成功。这不仅是属于他们的辉煌时刻,也是整个汝窑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但复烧后的汝窑水仙盆,成品率很低,尤其是柴烧,烧一窑,成品率不到3%,入窑件,出窑可能就只有1、2件。美术教科书中所出现的范随州水仙盆作品
他的水仙盆作品,还入选了年版人教版中学美术教科书,走进中学课堂。
现在,就联合范随州老师的自创品牌“弘宝”,为复刻版的北宋汝窑水仙盆发起众筹。
有大小两款可选。大水仙盆:长24cm、宽16cm、高6.8cm小水仙盆:长13cm、宽8.5cm、高3.9cm注:水仙盆为纯手工制作,每个尺寸大小会有细微差异,还望理解。
图为柴烧的水仙盆
烧制方式有传统柴烧、气烧可选。
传统柴烧,烧窑成本高,且窑内温度难以准确把控,非常费时费力,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成品更有层次感和通透感,韵味十足。
图为气烧的小水仙盆
气烧,为液化气烧制,温度控制更稳定,也易于把控,成品釉面玻璃感稍强。每一个汝窑水仙盆,都由范随州老师和妻子王振芳纯手工制作,带着手作的质朴与温暖。虽然都为天青色,但每一个天青水仙盆之间,在颜色上也会有着微妙的差别,充满了自然造化之美。
众筹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发货
北宋汝窑水仙盆复刻版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骤雨初霁后的美好,一抹天青色足以概括。
这个失传了多年的“东方绝色”,神秘又梦幻,看上一眼,都会有一种云开雾散的感觉。将幽玄静穆的天青色烧制到古朴典雅的水仙盆上,是汝窑工匠的智慧。
这个复刻后的北宋汝窑水仙盆(大号),与台北故宫博物馆珍藏的北宋汝窑水仙盆,在器型、颜色上基本保持一致。
尺寸大小也相差无几,但不是绝对的一致,会有细微的差别。它雅致又含蓄,温润如玉,又如谦谦君子,骨子里透着一股优雅的文人气息。
柴烧汝窑水仙盆
柴烧,赋予了器物本身更多的可能性,时强时弱的火苗,让水仙盆表面的天青釉形成了微弱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造就了浓淡相宜、又挥洒自如的釉面,如微风吹动湖水泛起的波纹,这是柴烧所造就的独特的艺术效果。釉面是带着光泽的,在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它的颜色也在变幻着。
图右为宋代天青色汝窑标本
柴烧的水仙盆,质感温润如玉,可与古瓷片标本媲美。
釉面上有如蝉翼般细小的开片,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更增加了其耐看度。
气烧汝窑水仙盆
气烧的汝窑水仙盆,由于窑温稳定可控,所以釉色更为均匀,上面的开片纹路也错落有致。
整个釉面均匀通透,有一种偏玻璃感的光泽。
它更像是一个乖巧的孩子,懂事、守规矩,没有丝毫出格之处,但也不失为一种匀称的美。
《是一是二图》中右下角出现的水仙盆
在宋代,水仙盆的具体用途,目前并没有确切可考的解答,倒是清代绘画中能够见到其作为盆景用器出现。
用它搭个雅致的小盆景,韵味十足。一花一叶间,道不尽的风雅。也可以用它来插花,再简单的花枝,配上这个特别的花器,瞬间就有了意境。
哪怕什么都不放,只是作为摆件在案头一放,立马彰显了屋主人的气质和格调。
心里住着清风明月,桌子上摆着雅致之器,与此为伴,时时都能看见欢喜。汝窑水仙盆的诞生
汝窑因产于古汝州而得名,汝州地处中原腹地,有数千年的制陶及制瓷历史。
汝瓷的制作必须使用汝州特有的原料。
选矿
汝窑原料复杂,对矿石的要求高,一点不对都难以成色。为了寻找合适的矿石,范随州多次进山,满山遍野寻找原料。
制坯
水仙盆的制坯,不像盘子、杯子那种是一次成型的,它是属于分体式成型,先做盆身,再做四个底足,而且必须采用手工制作。
盆身是用泥片,先拍泥片,拍了以后,用模具托。
下部分四足需要另外粘上,足也要拍泥片,要经过托坯、粘接等各种方法,光是成型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配釉
汝窑的配釉,也是一个难题。在汝窑断代多年后,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的工匠是用什么样的配方烧制出了天青色,只能靠无数次的调试和实验。釉料配方中,还会加入珍贵的玛瑙,还有草木灰。但天青釉配方对氛围十分敏感,配方也并不能适用于每次烧造,只能凭经验根据氛围变化,在基调配方上不断微调,每一件作品都是天意。
支烧
由于水仙盆器型较大,上完釉水后,要用6个支钉将其支起,再入窑烧制,又名支钉烧。
用支烧工艺烧制成的水仙盆,底部满釉,且有细小的支烧印记,可以看到盆底六个如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
烧窑
汝窑的烧制,要在℃以上的窑温下进行,在如此的高温下,大的坯体很容易变形,增加了水仙盆的烧制难度。而柴烧要求更高,温度忽高忽低,工艺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整个窑厂,仅有几个年纪较大的师傅能做柴烧。柴烧的成本也非常高,一窑就需要用3吨的木柴。
一旦点火,窑旁一刻也不能离人,3人一组轮班倒。范随州作为总把头,要全程盯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