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地 http://www.xxzywj.com/m/中国古代题咏牡丹的诗词歌赋有很多,然而,现今世界上种植牡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地区是山东菏泽,可为什么一提到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牡丹?这可得多亏了北宋文人对牡丹的书写。
隋唐时期,牡丹兴盛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宋,牡丹种植中心才转移到了河南洛阳。
以前,我只在绘画、刺绣等艺术作品里见过牡丹,觉得它颜色妖娆,雍容华贵,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被人捧上天,直到我在洛阳的中国国花园,见到了脸盘一样大的牡丹花,无怪宋代陆游在他的诗里也说:“洛阳牡丹面径尺”(《赏小园牡丹有感》),我这才知道人们对它的赞誉是有道理的。
这是我在洛阳第一次看到大如脸庞的牡丹
宋代文人,尤其是北宋文人对洛阳牡丹的称颂,虽然没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的名句这么脍炙人口,但也涌现出了不少佳作。
一、北宋文人对洛阳牡丹赞誉不绝
据统计,北宋前中期,文人大量创作了关于牡丹的诗作,整体数量较唐代有明显增多。这其中不乏吟咏洛阳牡丹的佳作。具体可参见孙腾《唐宋牡丹诗中牡丹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表如下。
唐朝创作牡丹诗较多的诗人及作品数量宋朝创作牡丹诗10首及以上的诗人及作品
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里记录了洛阳牡丹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洛阳牡丹在当时是“天下第一”的:“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有题画诗《洛阳牡丹图》,诗里提及洛阳适合种植牡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我昔所记数十种,於今十年半忘之。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他自己曾经记得数十个品种,虽然有些已经淡忘,但是看到《洛阳牡丹图》所描绘的牡丹还是感觉如见故人。“近岁花特异”说的是当时还出现了嫁接的新品种,从侧面反映了牡丹种植的盛况。
金阁
北宋在诗坛上与欧阳修齐名的梅尧臣,曾在洛阳担任河南县主簿,“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的他,也写有关于牡丹的诗《牡丹》: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帖妥裁轻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明年更开余已去,风雨吹残可奈何。
在他看来,洛阳牡丹出名的品种有很多,天下没有什么花能够比得过洛阳牡丹的,纵使江南姹紫嫣红,他对牡丹的眷恋仍是割舍不掉的。
梅尧臣还有一首《洛阳牡丹》,写得也比较出彩,这里我们做详细分析:
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清魂不应散,艳花还所依。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梅尧臣将牡丹与美女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人们多宠爱美女,那些美人死去之后魂归何处呢?她们清白的灵魂是不会消散泯灭,艳丽的牡丹花就是她们的依托。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这里的“红”、“黄”指的是牡丹的品种,魏红和姚黄。“金谷妓”指的是古代美女绿珠。“洛川妃”指的是洛水女神宓妃。
关于绿珠,《晋书·石崇传》记载,绿珠是西晋石崇的家妓,美艳动人,善吹箫。石崇有别馆在河南金谷涧,凡远行的人都在此饯饮送别,因此号为“金谷园”。当时,孙秀暗慕绿珠,石崇失势时,孙秀曾上门索要绿珠,但石崇勃然大怒:“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后来石崇因而招来了杀身之祸,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泪流满面地说:“愿效死于君前。”后来,绿珠突然坠楼而死,石崇也被乱兵杀于东市。后人常用“金谷妓”代指绿珠,及善于奏乐的家妓。
至于洛水女神宓妃,曹植在《洛神赋》里已经描绘得非常美丽动人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绿珠是在洛阳生活的美女,宓妃是洛阳神话中的仙姝,在梅尧臣看来,她们的芳魂不会消散,她们的芳魂栖息于牡丹。
姚黄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写的是“朱砂”、“左紫”这些品种的牡丹同样也寄托了芳魂,这都是人世间非常稀少的。
总之,北宋文人对洛阳牡丹的赞誉,极大丰富了牡丹文学,让洛阳牡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洛阳牡丹在北宋出名的原因
(一)洛阳牡丹在北宋的种植盛况
首先,从洛阳牡丹本身的种植情况看,洛阳在唐代作为东都,已有种植牡丹的历史。北宋,牡丹种植中心从长安迁移至洛阳,为洛阳牡丹的闻名提供了天然土壤。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当时,洛阳人有喜欢牡丹花的风俗,春天到来时,城中不分贵贱都要插花。牡丹开放之时,人们也会互相邀请赏玩。
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邵雍在《洛阳春吟》说:“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在洛阳人眼里,桃花、李花开放他们都不在意,只有当牡丹盛放,洛阳满城便会沉浸在喜悦之中。
(二)北宋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背景看,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在今天的河南开封,洛阳离开封并不远。由唐至宋,文化中心从西安往开封迁移,洛阳刚好处于两地之间。洛阳唐宋时期的文化氛围一直都比较好,文人汇聚,商业繁茂,民生富足,为牡丹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起初,玩赏牡丹的风气主要集中在宫廷,唐代安史之乱后,宫廷牡丹玩赏活动逐渐消歇,民间玩赏活动逐渐兴起。宋代,人们在赏玩牡丹时不仅仅是从它的色、香等外表之美来品评,还开始区分品种等级、评判优良。邵雍在《善赏花吟》中提出了“花妙在精神”的赏花观念,将牡丹的玩赏活动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参考孙腾《唐宋牡丹诗中牡丹文化的比较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北宋有许多士大夫,如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都在诗文作品中赞赏洛阳牡丹,可以说为洛阳牡丹的宣传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宋文人大力创作牡丹文学
在北宋,欣赏牡丹已成为了时代风气,且北宋文人也创作了不少咏叹洛阳牡丹的作品,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洛阳牡丹记》,梅尧臣的《牡丹》《洛阳牡丹》,邵雍的《洛阳春》等。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牡丹的专著。
最喜爱洛阳牡丹的北宋文人当属邵雍,他本就居住在洛阳城,在他的笔下,牡丹是花中之王,有百般姿态:“牡丹名品冠群芳,况就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吟》)同时,邵雍也是一个浪漫的人,他将牡丹送给妻子赏玩:“霜台何处得奇葩,分送天津小隐家。初讶山妻忽惊走,寻常只惯插葵花。”(《谢君实端明惠牡丹》)他的妻子收到牡丹,惊喜得很,因为平常只是习惯插一枝葵花。邵雍将他对牡丹的喜爱毫不吝啬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作当中。
北宋文人对洛阳牡丹的大力书写使得洛阳牡丹享誉中华,成为了牡丹文学中颇为重要的环节。
三、洛阳牡丹的余韵
北宋时期,洛阳牡丹闻名遐迩,但是到了南宋,牡丹种植中心开始南移,四川的天彭牡丹开始闻名,彭州也被人称为“花州”。再之后,“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县志》),“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曹州即山东菏泽。清代以后,牡丹的中心便不再是长安、洛阳、天彭,而是菏泽了。
但即便在南宋以后,还是有不少文人称赞洛阳牡丹。尤其在南宋文人眼中,因为经历了靖康之难,包括洛阳在内的中原地区为金人占领,洛阳牡丹便成为了他们远远遥望的故土奇葩。南宋杨万里有诗曰:“万花不分不春妍,至竟专春是牡丹。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恨无国色天香句,借与风绦日萼看。家有洛阳一千朵,三年归梦绕栏干。”(《紫牡丹二首·其二》)洛阳牡丹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中思念,同时也是心灵的寄托。
光阴荏苒,千年岁月洗不去洛阳牡丹的千娇百媚。如今,洛阳牡丹依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向世人展示着盛世的风姿气象。
我是夏阳晢煜,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汉服小姐姐,带你穿越时空,品读古诗词。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